柴可夫斯基 1812 序曲


1812年法國拿破崙一世發動對俄國的戰爭,那年拿破侖一世在歐洲大陸獲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法國佔領了幾乎整個義大利、德意志地區,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魯士,控制了西班牙、荷蘭等地。

    為了獲得整個歐洲的霸權,並要讓當時法國的死敵英國臣服,法國聯合其他歐洲各國發起了「大陸封鎖」政策,但俄國在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又對法國的擴張存有強烈的戒心,所以在加入法國的「大陸封鎖」政策很短時間後就退出了和法國的聯盟,也不願再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導致英國的商品可以經由俄羅斯源源不絕的進入歐洲大陸,因此俄國成為歐洲大陸阻止拿破侖實現世界霸權計劃的中堅力量。然而俄國的敵對行為,最終還是引發拿破侖的憤怒,而萌生透過戰爭迫使俄國投降的念頭。

    1812年的六月戰事終於爆發,拿破崙集結軍隊61萬,兵分三路,其一路親自帶領指揮,這支龐大的軍隊被拿破崙稱為「大軍」,大軍在法國控制的華沙公國集結,624日,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但在11月,法軍卻因處於四面受敵,彈盡糧絕與嚴冬近逼的處境下戰敗。

    12月底拿破崙一世逃回巴黎,拿破崙對俄國發動戰爭,在短短的五個月內共折損了57萬餘的兵力,包括所有騎兵與幾乎全滅的砲兵部隊。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是在描繪這場戰爭。

1812序曲》是一部標題音樂作品。它以一段低沉的教堂讚歌為前奏,回憶了當年俄國在教堂禮拜時的宣戰,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對這一場景有所描寫。緊接著是莊嚴的讚歌,代表了俄國的勝利。

主旋律部分首先是一段表現部隊行軍的主題,用法國號演奏。法國國歌《馬賽曲》代表戰爭初始法軍的勝利及18129月占領莫斯科。接著的主題是俄羅斯民族舞蹈,慶祝擊退拿破崙的戰役,漸弱的旋律代表181210月末法軍從莫斯科撤退,炮擊聲象徵俄軍將敵人逼退至法國邊境。戰爭進入尾聲,樂曲回到前奏的讚歌部分,這次是整個管弦樂隊一齊演奏,並加入勝利的響亮鐘聲,示意俄國從法國占領中被解放。在炮聲與進行曲中,可以聽到俄國國歌《天佑沙皇》,與先前的法國國歌形成對應。

在蘇聯時期,該作品在演奏時有所改編:序曲中的《天佑沙皇》部分被格林卡的歌劇《伊萬·蘇薩寧》中的合唱曲《光榮頌》所代替。

柴科夫斯基在曲中指定的炮擊聲現在通常用大鼓來演奏,有的時候還可以聽到突出的小軍鼓漸弱的聲音。但是在一些場合用了真的大炮,首次真炮的錄音是1950年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的演奏。後來還有其他利用音響技術的類似錄音。用真的大炮演奏序曲的有:每年74日波士頓流行管弦樂團在查爾斯河畔音樂會上的演出;澳大利亞國防軍事學院每年在坎培拉舉行的畢業閱兵典禮上的演奏。中華民國國家交響樂團以往曾在每年兩廳院院慶時皆演奏本曲作為固定壓軸,並由國軍支援禮炮。





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淺談十四主星與十二宮位的相對關係~~~兄弟宮篇

子女宮   巳 夫妻宮   午 兄弟宮   未 命 宮    申 財帛宮   辰 父母宮   酉 疾厄宮   卯 ...